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2021
编号:13827128
缓和医疗专注改善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1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沈德咏围绕临终关怀和尊严死等问题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予以重视,对相关问题尽早组织研究和论证并适时予以立法规制。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培训中心、北京急诊医学学会等联合主办的“2020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2020年6月13日~18日在线举行,在6月18日举行的缓和医疗专场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宁晓红教授做了题为“急诊的缓和医疗实践”的主题演讲。宁晓红教授认为,缓和医疗的理念不仅限于肿瘤病人,同样也适用于急诊的终末期病人,在缓和医疗理念指引下的临床实践可以使病患和医护都收获安宁祥和。缓和医疗不是放弃治疗,缓和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得到善终而不是安乐死,推进缓和医疗的发展对于改善终末期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以攻克疾病为目标

    宁晓红教授首先介绍说,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缓和医疗适用于面对患有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帮助他们积极地预防和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并在疾病诊断后及早开始。缓和医疗是在患者身患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情况下,关注并维持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方法。缓和医疗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维护生活质量为目的开展医疗服务,着眼于解决和治疗疾病带来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层面的疼痛和痛苦,而不再以攻克疾病为目标。

    国际安宁疗护及缓和医疗协会(IAHPC)2019年将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定义为,缓和医疗是对因严重疾病而遭受严重健康损害的所有年龄段的个人,尤其是对生命末期患者所进行的积极的全面的照护。缓和医疗旨在提高患者个人、家属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预防、早期识别、全面评估和管理等四个方面,涵盖了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等躯体症状、心理困扰、灵性痛苦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安宁疗护此前也被称为“临终关怀”,是指为预期生存期有限,如1年内或6个月内的严重疾病患者所提供的缓和医疗服务,其目标与缓和医疗一致,目的是致力于解除患者身体与心灵的痛苦,帮助其完成愿望,不留遗憾,最终达到患者善生、善终,家人善别的目的。

    宁晓红教授介绍说,缓和医疗包含了“既不加速、也不延缓”两层含义。首先是“不延缓”,即不把生物学意义的“延长”作为终末期患者治疗的目标,也就是“不把拖长死亡期”作为医疗救治成功的指标,而是将死亡过程的质量作为衡量指标。对于在生命终末期常常使用的呼吸机维持呼吸、心肺复苏、使用机器替代肝脏或肾脏功能等措施,要根据患者本人意愿进行选择;如果患者本人神志不清,没有生前遗嘱则由代理人代为表达患者的意愿。缓和医疗不是“放弃”治疗,而是还有很多“身、心、社、灵”方面的事情要做,缓和医疗所“放弃”的是那些患者不再获益的治疗即无效医疗,这与医学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是项一致的。

    二是“不加速”。与“安乐死”不同,缓和医疗不是加速患者死亡。安乐死的概念一般是指患不治之症的患者,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而使用药物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安乐死的本质是主动结束生命,是加速死亡的过程,这与缓和医疗的“不加速”是对立的。缓和医疗不是放弃治疗,缓和医疗支持自然死亡,缓和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得到善终,死亡不是缓和医疗的目标,世界上主要的安宁缓和医疗组织也均不赞成安乐死。

    宁晓红教授指出,缓和医疗在帮助患者时强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而非仅仅尊从患者家属的意见。缓和医疗是按照患者的需求从身心两方面来帮助他,一方面与患者交流疾病现状和所有的治疗选择,同时重视症状控制,尽量减少痛苦,让患者能够更加坦然,这是缓和医疗追求的目标。宁晓红教授认为,缓和医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首先承认并面对患者将要离世的事实,缓和醫疗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了解患者,虽然WHO首次提出缓和医疗的概念已经30年了,但缓和医疗的理念仍然没有真正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宁晓红教授介绍说,音乐疗法是缓和医疗中可以尝试采用的方法之一,音乐治疗以临床和循证为基础,是一种类似于职业治疗的成熟的物理疗法,可用于所有年龄的人群,音乐疗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疼痛,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焦虑。但遗憾的是目前可以进入临床实践的音乐治疗师非常稀缺,医护人员以及安宁缓和医疗团队的成员们可以尝试着学习“音乐应用”方法,用音乐疗法帮助患者。芳香疗法在终末期患者的照顾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芳香疗法治疗师的帮助下,可以采用精油按摩,香薰等不同手法,为患者解决疼痛、腹胀、失眠、焦虑等身体或者心理痛苦,芳香疗法在很多时候对患者的家属也是一种很好的照顾手段,也是促进患者和亲人交流的一个途径。

    促进急诊“缓和医疗”发展

    宁晓红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缓和医疗理念不仅仅只限于肿瘤患者,同样也适用于急诊的终末期病人,急诊是一个特别需要“终末期病患照顾”理念的地方。急诊患者大部分都是急、危、重症、老年复杂慢病或处于死亡前期的病人;急诊节奏快,环境嘈杂,医患沟通时间不足,家属非常焦虑,容易发生各种纠纷;急诊医生的责任重,经常要权衡困难,在决策利弊中做出艰难的选择,例如到底该不该进抢救室、患者死了怎么办等等;尽管急诊医护人员有担当、有能力、反应迅速,但是他们面对现有的医疗技术已不能救治的即将死亡的患者,也会陷入非常的痛苦和无助之中。

    宁晓红教授介绍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以及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看病不再以系统划分而是只着眼于器官病变本身,这些都导致了急诊患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在医院的急诊科除了继续担负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心的功能之外,老年病、多器官功能不全、终末期的患者和肿瘤晚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近年来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在急诊中得到应用,通过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呼吸支持、肾替代技术、ECMO、亚低温等等先进技术,挽救了许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培养了急诊医生足够的自信。但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向死而生”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恐惧,因此在合适的时候对无效的过度的医疗的“放弃”不是退却,而一定是站在患者的立场替患者着想,为病人在有限的时间赢得最大的生命价值。急诊医生要在疾病之外学会对死亡的思考,如果急诊医生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关注患者的意愿、舒适和尊严,处处体现对病人个体的尊重,急诊医生就会很快被病人所认可,被家属所接纳,医患之间的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百拇医药(潘锋)
1 2下一页